【蘆蕩小舟 第三章 瀝血八年 15 勝利復員 下】
原文出自蘆蕩小舟網站,該網站全部原始資料來自吳荻舟家人收藏。2017年是香港“六七 暴動”五十周年,一部頗富爭議的紀錄片 《消失的檔案》在香港和北美巡演,及後牛津出版社出版程翔著 《香港六七暴動始末 — 解讀吳荻舟》一書,還有2013年天地出版社出版的余汝信著 《香港,1967》一書、2013至2016年光波24的電子雜誌 《向左向右》 ,以上電影和書籍還有網絡傳媒從我們努力整理的家族史中引用了大量有關香港六七暴動的關鍵文獻。電影和書籍出版後,事件重新受到社會廣泛討論和關注,其中有些議論不免偏頗。吳荻舟家人希望妥善保存原始文件,供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後人研究,同時也希望通過這個網站,客觀中肯原汁原味陸續發表所收藏的歷史碎片。
父親抗戰八年做了許多不同的工作,即使第三章已經寫得很長,還是難以涵蓋。在第三章結束之際,我嘗試概括一下 — — 當然,許多工作必然是集體完成,我也主要是寫“他們”、“一隊”和“七隊”做了什麼,我和母親一樣尊重和敬愛父親的戰友們。
1)任隊長,帶領抗宣一隊/劇宣七隊從只能用口頭,文字,漫畫,唱歌宣傳抗日的隊伍成長為能歌善舞能演話劇的專業文藝隊伍;
2)寫作和發表雜文,多幕獨幕劇本,電影劇本,活報劇,木偶劇本,抗日小叢書,文藝思潮史,文藝理論,詩歌,短論,雜感等約150萬字;
3)為提高隊員的政治思想和世界觀,在隊內講課;
4)為擴大文藝界的統一戰線,參加社會上各種座談會,廣泛接觸文學、音樂、戲劇、教育和美術界;
5)在各地大中小學宣傳抗日,主持七隊在各地辦的藝術培訓班並在班上講文藝理論課;
6)抗戰勝利後設法把隊伍調到廣州,爭取復員,不打內戰;
7)在廣州配合反饑餓、反迫害、反內戰的學生運動;
8)相機撤退到香港,把一大批藝術人才保護下來,日後他們許多人都成為文藝界翹楚和領導力量。
在父親晚年計劃必須完成的幾件大事中,第一件大事就是寫抗宣隊史,他從1978年、自己還沒有被“平反”之前就開始組織相關人士回憶和收集資料。1979年9月,先是出版了全面反映周恩來和各隊歷史的《周總理和抗敵演劇隊》;1989年出版了反映他任隊長的抗宣一隊/劇宣七隊歷史的《南天藝華錄》。那是一段令他們所有人刻骨銘心的經歷,許多隊員反映,在隊裡學到的東西,令他們終生受益,難以忘懷,難以盡述[3] 。
而我之所以能夠放心引用、詳細敘述他們某年某月某日到了什麼地方、演了什麼節目,誰人如何表現、說了什麼,當時的背景等等細節,也是因為手上有這兩本書[4],並且我看到父親和各隊隊長隊員們的通信,知道兩本書的內容都經過相關人士集體回憶、協調確認、嚴謹核實。
父親說過,當時在華共同作戰的英國軍事代表團和美國軍官們也看過七隊的演出[5]。父親在隊史中曾這樣寫:“中國有一句古話:‘多難興邦’,他們不理解。更想不到中國人民經過北伐、十年土地革命、二萬五千里長征後,有著不怕任何困難、任何犧牲的樂觀思想和信念,哪怕在最黑暗的地獄裡,也會看到自己民族的光明前途,從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創造各種奇跡。所以他們看到這些延安創作的富有生命力、有著極大震撼力的藝術表演,十分驚訝地說:‘中國在新生,在苦難中新生!這是中國的奇跡,也是亞洲文化的奇跡!’一個美國14航空隊駐西南地區的地勤人員說:“比我們美國還深沉、有力、嚴肅而活潑。”
“哪怕在最黑暗的地獄裡,也會看到自己民族的光明前途,從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創造各種奇跡” — — 父親的話擲地有聲,至今還有現實意義。
[3]不止一個朋友看了連載後告訴我,他們從未聽父母講過自己過去的故事,從未問過父母,父母也沒有留下回憶文字,如今追悔莫及;有些朋友父母健在,已經馬上行動起來。我甚至告訴外國朋友:馬上去問一問你的父母、祖父母吧,他們是怎麼度過二戰的?他們是怎麼漂洋過海的……我想,這是我最後的機會,瞭解自己的父母,瞭解中國的脊樑,瞭解中國的歷史。希望朋友們不嫌篇幅冗長。
[4]網上還可能找到這兩本書。另外在北京原革命歷史博物館舉辦過抗宣隊、劇宣隊專題展覽,桂林八路軍辦事處紀念館也舉辦過相關展覽,眾多有關資料和文物保存在那裡。我主要依據後出版的《南天藝華錄》。因為前者成書於1979年,文革剛剛結束,寫作似多有禁忌,比如“張發奎”只能寫“某地方軍閥”;後者經過更多時間的回憶醞釀,我相信更反映歷史。
[5]我在隊史 《南天藝華錄》大事記中查到這樣的記載:1942年8月14、15日慰勞美國空軍;1945年3月間,慰問“東南美軍聯絡站”等。
做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研究不容易,至今有很多“禁區”。只有非常認真、好奇的人才會千方百計尋找真實的原始資料。本故事幸運地全部資料來自吳荻舟家人收藏,經按照時間和事件的發展整理,再現了中國近現代普通農民、工人、市民和知識分子自清朝末年、辛亥革命、民國初年以至整個民國時期的遭遇。民國教育、民國工業、民國時期社會的動蕩、國共合作;及後中共在香港的工作、大陸的四清、文化大革命、文革後等等都有涉及,時間跨越近百年,彌足珍貴。
如果你也對以下內容有興趣,可以點進去看更多:
- 香港六七暴動原始文獻;
- 吳荻舟生平;
- 建立家族樹和家族史(得到最多拍手的文章);
可以關注我們的內容,我們可以多交流,也請幫忙把網址廣傳於對該話題有興趣的史哲研究朋友。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1967.hk.com on March 5,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