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蕩小舟 第三章 瀝血八年 15 勝利復員 下】
原文出自蘆蕩小舟網站,該網站全部原始資料來自吳荻舟家人收藏。2017年是香港“六七 暴動”五十周年,一部頗富爭議的紀錄片 《消失的檔案》在香港和北美巡演,及後牛津出版社出版程翔著 《香港六七暴動始末 — 解讀吳荻舟》一書,還有2013年天地出版社出版的余汝信著 《香港,1967》一書、2013至2016年光波24的電子雜誌 《向左向右》 ,以上電影和書籍還有網絡傳媒從我們努力整理的家族史中引用了大量有關香港六七暴動的關鍵文獻。電影和書籍出版後,事件重新受到社會廣泛討論和關注,其中有些議論不免偏頗。吳荻舟家人希望妥善保存原始文件,供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後人研究,同時也希望通過這個網站,客觀中肯原汁原味陸續發表所收藏的歷史碎片。
父親抗戰八年做了許多不同的工作,即使第三章已經寫得很長,還是難以涵蓋。在第三章結束之際,我嘗試概括一下 — — 當然,許多工作必然是集體完成,我也主要是寫“他們”、“一隊”和“七隊”做了什麼,我和母親一樣尊重和敬愛父親的戰友們。
1)任隊長,帶領抗宣一隊/劇宣七隊從只能用口頭,文字,漫畫,唱歌宣傳抗日的隊伍成長為能歌善舞能演話劇的專業文藝隊伍;
2)寫作和發表雜文,多幕獨幕劇本,電影劇本,活報劇,木偶劇本,抗日小叢書,文藝思潮史,文藝理論,詩歌,短論,雜感等約150萬字;
3)為提高隊員的政治思想和世界觀,在隊內講課;
4)為擴大文藝界的統一戰線,參加社會上各種座談會,廣泛接觸文學、音樂、戲劇、教育和美術界;
5)在各地大中小學宣傳抗日,主持七隊在各地辦的藝術培訓班並在班上講文藝理論課;
6)抗戰勝利後設法把隊伍調到廣州,爭取復員,不打內戰;
7)在廣州配合反饑餓、反迫害、反內戰的學生運動;
8)相機撤退到香港,把一大批藝術人才保護下來,日後他們許多人都成為文藝界翹楚和領導力量。
在父親晚年計劃必須完成的幾件大事中,第一件大事就是寫抗宣隊史,他從1978年、自己還沒有被“平反”之前就開始組織相關人士回憶和收集資料。1979年9月,先是出版了全面反映周恩來和各隊歷史的《周總理和抗敵演劇隊》;1989年出版了反映他任隊長的抗宣一隊/劇宣七隊歷史的《南天藝華錄》。那是一段令他們所有人刻骨銘心的經歷,許多隊員反映,在隊裡學到的東西,令他們終生受益,難以忘懷,難以盡述[3] 。
而我之所以能夠放心引用、詳細敘述他們某年某月某日到了什麼地方、演了什麼節目,誰人如何表現、說了什麼,當時的背景等等細節,也是因為手上有這兩本書[4],並且我看到父親和各隊隊長隊員們的通信,知道兩本書的內容都經過相關人士集體回憶、協調確認、嚴謹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