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蕩小舟 第三章 瀝血八年 15 勝利復員 中】
原文出自蘆蕩小舟網站,該網站全部原始資料來自吳荻舟家人收藏。2017年是香港“六七 暴動”五十周年,一部頗富爭議的紀錄片 《消失的檔案》在香港和北美巡演,及後牛津出版社出版程翔著 《香港六七暴動始末 — 解讀吳荻舟》一書,還有2013年天地出版社出版的余汝信著 《香港,1967》一書、2013至2016年光波24的電子雜誌 《向左向右》 ,以上電影和書籍還有網絡傳媒從我們努力整理的家族史中引用了大量有關香港六七暴動的關鍵文獻。電影和書籍出版後,事件重新受到社會廣泛討論和關注,其中有些議論不免偏頗。吳荻舟家人希望妥善保存原始文件,供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後人研究,同時也希望通過這個網站,客觀中肯原汁原味陸續發表所收藏的歷史碎片。
餞別宴會當晚,黃珍吾遲遲不到。張發奎有些不高興,派人去催。當黃珍吾走進宴會廳,其他高官都已就坐,黃笑著走到空著的位子,和大家打招呼坐下。張發奎冷冷地看他一眼,站起來講話。講話很短,大意是說五七兩隊青年,出於愛國真誠,放下書包,離鄉別井,在抗日宣傳工作中整整堅持了8年,我看著他們成長,都是好青年。現在抗日勝利了,他們要升學、要工作、要贍養父母、要成家立業,要求復員,在情在理,我都同情。我已經批准他們兩隊復員。
接著他請黃珍吾講話,這時大家都屏住氣,不知道他會怎麼講。黃珍吾站起來說:廣州缺少文化,很想“挽留”大家,不過,“我是軍人,軍人以服從為天職,張主任已經批准,我服從。”這下大家才鬆口氣。張發奎舉起酒杯,來到兩隊的桌前說:“祝你們前途遠大。”大家也高舉酒杯說:“謝謝張主任,謝謝各位長官。”大廳裡響起叮叮噹當的碰杯聲。
演劇五隊準備的聯歡節目《面幕頌》回顧,1941年他們配屬四戰區時,張發奎送了一面全新紫紅面幕,上有“喚起民眾,抗戰到底”金黃大字。五隊跋山涉水,遠征緬甸的事蹟令張發奎熱淚盈眶。父親吳荻舟所帶領的演劇七隊的《千山萬水憶八年》大聯唱,是新創作的敘事詩,用組歌的形式傾訴8年的戰鬥歷程。歌詞大意是:1938年,一群青年,肩負起宣傳抗日的歷史重任,從武漢出發,流動在西南數省的山山水水,窮鄉僻壤,雖然有疾病、流血和死亡,仍然堅持工作,迎來了抗戰勝利,民族新生。在即將離別的時候,將銘記關懷和愛護過我們的長官、朋友們,我們互道珍重,再走上各自的新前程。歌詞感情充沛,全場鴉雀無聲,深受感染。
(圖一:1946年6月21日餞別宴會當日,張發奎等人和五七兩隊合影留念。)
告別晚會的第二天,黃珍吾飛往南京,打算在南京借一塊“大招牌”來推翻張發奎批准兩隊復員的決定。
當時七隊還有30多人,隊務會批准葉霖(解放後改名蘇湘)、王辛農隨東江縱隊北撤,方熒、陳本林、張琢、孫慕新等回家探望父母,鐵瑜離隊隨父母留在廣州,還有三位年齡最小的施明新、劉德林和吳松齡隨隊安全撤退到香港再做安置。演出物資也已妥當疏散隱蔽。
五七兩隊在7月1至4日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告別音樂舞蹈晚會”,有反映現實的新節目,有兩隊久經考驗的保留節目。兩隊在西南工作了8年,許多疏散到外地的廣州人都是他們的觀眾,抗戰勝利,這些人從外地回來,看到兩隊有告別演出,都爭相購票,場場滿座,氣氛異常熱烈。
7月11日,大中華電影企業公司拍攝了七隊的生活紀錄片。7月14日七隊全體出席“留法同學會”的招待會,李熙寰也參加了。該會的主持人林楚君和陳伯寧在會上發言:“劇七8年來受著苦工作著、忍耐著,你們沒有得到應得的報酬,然而你們播下的種子,總要發芽、生根、結果的。你們每次的演出,都有著新的嘗試與創造,努力使藝術與現實密切結合,使多數人看到你們的演出,受到感染,你們給予他們的,實在多過於一切其他的人們所能給予你們的。”
同日,五七兩隊到黃花崗野餐,暢談對撤出國統區後的工作期待。七隊特地鑄了幾十枚紀念章,分發給大家,還給少數回家探親升學的隊員簽發了身份證,並讓他們帶走“集體入黨”的“國民黨黨證”,作為旅途上的“護身符”,確保安全達到目的地後自行銷毀。撤離廣州之前,隊的美術組又協助隊員、漫畫家陸志庠舉行了內容豐富主題集中的“八年抗戰畫展”。
當黃珍吾拿到“尚方寶劍”,把“不同意五七隊復員”的密電發回廣州,五七兩隊早已正式宣告解散,大部分人員都撤離廣州,少數留下的也已經分散到親友家隱蔽起來。8年的抗戰生活以及一場複雜緊張又有濃厚戲劇性的“復員”鬥爭終於勝利結束,五七兩隊共計35人乘上廣九火車安全撤往香港。
(圖二:抗宣一隊/劇宣七隊行軍圖手稿。)
做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研究不容易,至今有很多“禁區”。只有非常認真、好奇的人才會千方百計尋找真實的原始資料。本故事幸運地全部資料來自吳荻舟家人收藏,經按照時間和事件的發展整理,再現了中國近現代普通農民、工人、市民和知識分子自清朝末年、辛亥革命、民國初年以至整個民國時期的遭遇。民國教育、民國工業、民國時期社會的動蕩、國共合作;及後中共在香港的工作、大陸的四清、文化大革命、文革後等等都有涉及,時間跨越近百年,彌足珍貴。
如果你也對以下內容有興趣,可以點進去看更多:
- 香港六七暴動原始文獻;
- 吳荻舟生平;
- 建立家族樹和家族史(得到最多拍手的文章);
可以關注我們的內容,我們可以多交流,也請幫忙把網址廣傳於對該話題有興趣的史哲研究朋友。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1967.hk.com on March 5,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