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蕩小舟 第三章 瀝血八年 13 黎明前夕 中】
原文出自蘆蕩小舟網站,該網站全部原始資料來自吳荻舟家人收藏。2017年是香港“六七 暴動”五十周年,一部頗富爭議的紀錄片 《消失的檔案》在香港和北美巡演,及後牛津出版社出版程翔著 《香港六七暴動始末 — 解讀吳荻舟》一書,還有2013年天地出版社出版的余汝信著 《香港,1967》一書、2013至2016年光波24的電子雜誌 《向左向右》 。以上電影和書籍還有網絡傳媒從我們努力整理的家族史中引用了大量有關香港六七暴動的關鍵文獻。電影和書籍出版後,事件重新受到社會廣泛討論和關注,其中有些議論不免偏頗。吳荻舟家人希望妥善保存原始文件,供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後人研究,同時通過這個網站,客觀中肯原汁原味陸續發表所收藏的歷史碎片。
當時曾到北江找遊擊隊的胡振表在1998年紀念父親吳荻舟的文章《回憶吳荻舟二三事》裡寫道:“對我們那次擅自離隊去元培藝術學院搞籌備工作和去北江支隊建立文工隊的同志,吳隊長也是持寬容的態度,由於種種原因,始終沒有聯繫上北江支隊,當我們只好回歸大隊時,吳隊長非常熱情地迎接我們回來,看到我們個個臉都曬得黑黑的,不但不責怪我們,反而安慰我們,讓我們好好地休息幾天。回想這件事,覺得我們當時完全沒有考慮到身在國統區,且配屬七戰區政治部,如果我們這次行動被他們發現,那麼就會向隊長要人,這會給他和隊帶來什麼樣的結果呢?想到吳隊長的胸懷寬大,不計他人短處的高尚品德,內心總有說不出的難過,實在對不起我們的好隊長。”
潘予也是去找遊擊隊的人之一,她在隊史裡撰文《記我們的好隊長吳荻舟同志的幾件往事》說:“1945年夏,我們正在興寧演出歌劇《農村曲》和《軍民進行曲》,這時,傳來了日本投降,抗戰勝利的喜訊,同志們都高興得跳起來了,隊伍很快拉回梅縣,準備返回曲江駐地,等待新的調遣。這時侯,隊裡悄悄地流傳著各種消息,隊員們的思想十分活躍,有的說,八年抗戰結束了,現在該可以回家鄉去看望一下父母親或者準備繼續讀書或者成家立業了,有的說,八年中一直嚮往著去延安,去解放區學習,現在該是時侯了……正在這個時候,傳來了一個消息,說是東江遊擊隊北江支隊派來了一位交通員,傳達他們支隊領導人的意見,邀請隊長把全隊拉到北江遊擊區去作宣傳工作,因為抗日戰爭雖是勝利結束了,但國民黨要消滅共產黨,徹底侵吞勝利果實,因此,遊擊區那邊需要我們去等等。同志們聽了之後,都躍躍欲試,希望隊長馬上把隊伍帶到遊擊區,可是,隊長沒有同意,他認為:一、正因為戰爭還沒完全結束,國統區的宣傳陣地不能輕易放棄,需要我們繼續工作。二、這時候去遊擊區,路途上的風險很難預料,他作為隊長,要對隊員的安全負責,不能冒險從事。可是,我和幾位比我長幾歲的同志竟然不辭而別,卻不理會隊長的意見,跟著那位交通員上了路,路上為了避開國民黨保安團的注意,我們喬裝成商人模樣,冒著酷暑,中午走路,早晚住店,從梅縣一直步行到乳源,原以為已經到達目的地,可以找到親人遊擊隊了,結果卻大失所望,部隊由於形勢需要已經轉移,當晚,我們在寄住的客店樓上,翻來覆去地難以入眠。正在這時,胡振表從樓梯口聽見樓下有人在竊竊私語,他們指著樓上說:“這些人肯定是共產黨,明天一早把他們抓起來……。”同志們聽到這一緊急情況,立即行動。等樓下那些人都去睡覺了,便悄悄的逃離了虎口,結果沒辦法了,那位交通員也已離開我們去尋找部隊去了,我們只好走小路回梅縣,回到民眾教育館駐地後,我們感到沒臉見人。但是,隊長見到我們一個個曬得又黑又瘦的,不但不責怪我們,反而一再叮嚀我們說,暫時不要出門,在隊裡好好休息。我們眼淚汪汪地想要向他彙報,可是他卻擺擺手說:“別說了,我都知道了,好好休息幾天,準備出發回粵北。”臨走他忽又回過身來輕聲地說:“我希望你們要腳踏實地,不單獨行動,跟大夥一起幹好工作。”望著他那雙充滿親切和誠摯的眼睛,我們都禁不住地哭起來了。後來,隊伍調到廣州後,我們就聽說了隊裡的主要女演員陸濱同志就是在去延安的路途上被保安團抓住活埋了。隊長語重心長地說:‘我們在國統區工作了那麼多年了,誰不想快點到解放區去呀?可是,我們走了,這裡的工作不也是需要人來幹嗎?!幹革命不能光靠熱情,還要有理論指導,要靠大家團結一致幹!’他的這些話,像滴滴春雨滋潤著我的心田。”“當一個同志思想上或作風上出了差錯的時候,作為領導者,對這個同志的體諒和引導,往往能使這個同志終生難忘。”
辦培訓班期間,郭翹然曾邀請七隊到他的家鄉丙村和丙村中學演出,七隊又到在坪石淪陷後搬遷到梅縣的中山大學慰問演出。文學組開展街頭宣傳,音樂組編印《七隊叢書》,出版《好日子》等歌集。美術組齊牧冬,陸志庠,趙本,袁濱,俞亮等籌備畫展。其中俞亮的三套組畫《法西斯的沒落》,《兵弱寄懷》和《不量力》抨擊諷刺貪官污吏,日寇侵華和德意日的沒落,很有針對性。還幫助漫畫《三毛流浪記》的作者張樂平舉行個人抗日畫展。結束丙村和中山大學的演出後,演出《重慶24小時》,各項工作蓬勃開展。
做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研究不容易,至今有很多“禁區”。只有非常認真、好奇的人才會千方百計尋找真實的原始資料。本故事幸運地全部資料來自吳荻舟家人收藏,經按照時間和事件的發展整理,再現了中國近現代普通農民、工人、市民和知識分子自清朝末年、辛亥革命、民國初年以至整個民國時期的遭遇。民國教育、民國工業、民國時期社會的動蕩、國共合作;及後中共在香港的工作、大陸的四清、文化大革命、文革後等等都有涉及,時間跨越近百年,彌足珍貴。
如果你也對以下內容有興趣,可以點進去看更多:
- 香港六七暴動原始文獻;
- 吳荻舟生平;
- 建立家族樹和家族史(得到最多拍手的文章);
可以關注我們的內容,我們可以多交流,也請幫忙把網址廣傳於對該話題有興趣的史哲研究朋友。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1967.hk.com on March 4,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