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蕩小舟 第三章 瀝血八年 8 我的大舅 上】
原文出自蘆蕩小舟網站,該網站全部原始資料來自吳荻舟家人收藏。 2017年是香港“六七 暴動”五十周年,一部頗富爭議的紀錄片 《消失的檔案》在香港和北美巡演,及後牛津出版社出版程翔著 《香港六七暴動始末 — 解讀吳荻舟》一書,此前還有2013年天地出版社出版的余汝信著 《香港,1967》一書、2013至2016年光波24的電子雜誌 《向左向右》 。以上電影、書籍和網絡傳媒從我們努力整理的家族史中引用了大量有關香港六七暴動的關鍵文獻。電影和書籍出版後,事件重新受到社會廣泛討論和關注,其中有些議論不免偏頗。吳荻舟家人希望妥善保存原始文件,供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人研究,同時通過這個網站,客觀中肯原汁原味陸續發表所收藏的孤本資料。
據隊史記載,1941年6、7月間,政治部主任秘書吳榮楫(長官部國民黨黨部負責人)多次催促,9月更是下令劇宣七隊立即辦理加入國民黨的手續。七戰區當局對這不得人心的“集體入黨”也不感興趣,政治大隊、長官部和政治部的一些直屬科室都拖著未辦。現在拖不下去了,劇宣七隊決定:1.把各人代替照片的指紋紙打亂順序,貼到空白的“黨證”上拿去蓋章;2.發下的國民黨黨證由隊部集中保管,準備將來燒毀,以示參加是非自願的。二十多年後,“文化大革命”中,抗宣隊、演劇隊被污蔑是“反革命別動隊”,“假共產黨、真國民黨”,許多原抗宣、演劇隊員包括已離隊但未除名的隊員都蒙受了不白之冤。父親吳荻舟他們當時一定沒有想到,此事的後果如此嚴重。
就以我的大舅張國衡為例,在我的印象裡,他會拉胡琴會唱歌,能寫能畫,是個秀才,而且與世無爭,和藹可親,是萬里挑一的大好人。看他一輩子對我母親敬重的態度,就知道什麼是“長姊如母”。不過直到細閱他的一批信和回憶錄手稿,我都不知道,他的一生如此坎坷。
大舅和外祖父母是1939年春節後不久從邵陽到桂林會合我母親的,大舅那時候還是一個剛出校門的學生(初一讀了幾個月),他說自己什麼也不會做,更不懂政治。1939年秋天,他到桂林行營政治部主辦的“漫畫訓練班”學習繪畫。班主任是“陳中畫報社”社長梁中銘,老師們都是有名的畫家,如廖冰,周令劍,沈國衡等。
學習班設在七星岩後岩附近,日本飛機經常空襲桂林,警報來的時候,他們就在老師帶領下在七星岩山上寫生,畫人物像。有一次周令劍老師帶他們去郊外寫生,來到一個小鎮附近,不遠處有一間平房,門前一位長者手持拐杖坐在椅子上,只看見輪廓,看不清臉面,只見鼻子底下一條“一”字形的濃黑大鬍子。周老師說對這種畫面的處理,只要抓住特點就行了,說著就在臉上鼻下位置畫了一道黑黑的粗線,畫上背後的樹和房子,寥寥幾筆,便把那位長者的神態全畫出來。那位長者走過來,周老師馬上在畫上簽了名字送給他,使他非常高興。半年後,將近結業時,正值汪精衛投降日寇,訓練班就佈置每人畫一幅圖,組成連環畫,在桂林街頭展出。大舅說:“這是我第一次用漫畫這個武器向敵人開火。”
1940年春,抗宣一隊招收青年隊員,大舅加入了抗宣一隊,他平時就愛唱歌,當時最流行的抗日歌曲如“大刀進行曲”,“松花江上”,“義勇軍進行曲”他都會唱。大舅對抗宣一隊並不陌生,他們一家看著父親從“上海文化界內地服務團”副團長到抗宣一隊隊長的變化,跟著父親從安徽走到湖北,再從湖南來到廣西。抗宣一隊住在東江鎮小學的時候,母親一家就住在東江鎮東江路77號一座三層木樓的三樓上,離得不遠,大舅常去看他們排戲練歌。他記得有一次抗宣一隊演出,他跟隨去劇場一直幫忙到深夜,回來時因太晚怕叫不開門,便在隊裡住了一晚。能和抗宣一隊同住,大舅非常快活,因為他愛集體生活,又是參加抗日宣傳,覺得非常有意義。即使第二天早上回家被外祖母批評了一頓,也不能阻止大舅常去那裡。
加入抗宣一隊後,每天參加練唱、排戲,還要畫佈景,出壁報,工作很緊張,往往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大舅形容說:“隊員團結合作,十分友愛。一天忙到晚,年輕人精力充沛,不知道什麼是累,反正疲倦了,晚上睡一覺,第二天又恢復了。”隊裡經費少,沒有發過工資,也沒人提過這個問題。平時吃青菜,很少有肉,偶爾加一次菜,便很高興。大舅說:“這種艱苦的生活,對我這個苦慣了的孩子來說,根本沒什麼。”他們還曾經到一間中學教學生繪畫,很受同學們歡迎;曾經到傷病醫院慰問演出,去全州(湘桂邊界地區)為炮兵部隊及當地群眾演出,炮兵部隊也為他們操演大炮。
大舅參加的第一次演出,是《農村曲》的試驗演出。大舅回憶說:“我在劇中扮演一個農民的角色,雖由於對生活體驗不深,演得不怎麼好,但卻使我第一次瞭解了解放區人民的生活情形以及黨的團結抗日政策,黨的形象第一次在我心中豎立起來。記得在家鄉時,聽人談起‘共產黨’,總是很神秘,總是背著別人悄悄談論,有人來便終止,或支吾過去。所以對黨非常不瞭解。在演出《農村曲》時,卻使我認識到黨是在人民群眾之中,並不神秘。雖然還不十分瞭解,卻使我有了好感。我想與我有相同認識的群眾看了這個戲,一定會有同感。”
做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研究不容易,至今有很多“禁區”。只有非常認真、好奇的人才會千方百計尋找真實的原始資料。本故事幸運地全部資料來自吳荻舟家人收藏,經按照時間和事件的發展整理,再現了中國近現代普通農民、工人、市民和知識分子自清朝末年、辛亥革命、民國初年以至整個民國時期的遭遇。民國教育、民國工業、民國時期社會的動蕩、國共合作;及後中共在香港的工作、大陸的四清、文化大革命、文革後等等都有涉及,時間跨越近百年,彌足珍貴。
如果你也對以下內容有興趣,可以點進去看更多:
- 香港六七暴動原始文獻;
- 吳荻舟生平;
- 建立家族樹和家族史(得到最多拍手的文章);
可以關注我們的內容,我們可以多交流,也請幫忙把網址廣傳於對該話題有興趣的史哲研究朋友。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1967.hk.com on March 4,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