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蕩小舟 第三章 瀝血八年 8 我的大舅 中】
原文出自蘆蕩小舟網站,該網站全部原始資料來自吳荻舟家人收藏。 2017年是香港“六七 暴動”五十周年,一部頗富爭議的紀錄片 《消失的檔案》在香港和北美巡演,及後牛津出版社出版程翔著 《香港六七暴動始末 — 解讀吳荻舟》一書,此前還有2013年天地出版社出版的余汝信著 《香港,1967》一書、2013至2016年光波24的電子雜誌 《向左向右》 。以上電影、書籍和網絡傳媒從我們努力整理的家族史中引用了大量有關香港六七暴動的關鍵文獻。電影和書籍出版後,事件重新受到社會廣泛討論和關注,其中有些議論不免偏頗。吳荻舟家人希望妥善保存原始文件,供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人研究,同時通過這個網站,客觀中肯原汁原味陸續發表所收藏的孤本資料。
大約在1940年初秋,抗宣一隊回到桂林。在興安上火車時,當地群眾,尤其是青年學生都來送行,緊緊握著隊員們的手,希望他們再來,有些人還哭了,尤其是女同學。面對熱情而誠摯的青年學生和群眾,許多隊員也落下眼淚,大家依依不捨地道別。青年學生們紛紛拿出筆記本,要隊員們簽名留念,大舅也簽了幾個。那種熱烈動人的場面,令他非常感動。
回到桂林,抗宣一隊仍住在東江鎮小學。學校位於伏波山對面的灕江邊上。附近有一個渡口。校舍後有一籃球場,大舅他們常在工作之餘打一會兒籃球。出校門通往渡口的路上要經過一個墳地,大舅說:(抗宣一隊的)陳會軺就埋葬在路口附近。陳會軺這個名字多次在第三章出現,可惜他的生命那麼短暫,我在網路上查也毫無線索。不過大舅對他印象很好,記得他是山東人,個子不高,寬肩膀,方圓臉,很和善。很長一段時間,大舅每次經過都到他的墳上看看。他的墓碑上刻著他的經歷,墓碑由抗宣一隊全體隊員立,是紅字,1944年日寇佔領桂林後鏟平銷毀。大舅說可能是因為碑上刻有“抗日”字樣。
繼在《農村曲》劇中扮演農民角色之後,大舅又在大型歌劇《軍民進行曲》中扮演一個負傷的八路軍戰士。他說:“這大概是首次在桂林舞臺上出現八路軍形象吧!扮演這個角色,我很高興,雖然我當時對八路軍不太瞭解,但在舞臺上能演八路軍戰士,也使我感到驕傲。”當時在國統區,解放區的一切新聞報導都被封鎖,群眾瞭解不到真實情況。而且當時在桂林國民黨特務橫行,演出是有危險的。但是讓大後方群眾瞭解解放區軍民合作抗擊日寇的真實感人場面,批判國民黨不抵抗政策,他認為很有意義。
(圖二:《軍民進行曲》第三幕勝利的場面劇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