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歷史事件研究 民國時期 蘆蕩小舟【第1章】家鄉驕傲【第3節】歷史交集【下】

蘆蕩小舟
8 min readApr 23, 2018
中國共產黨在古田會議決議的入黨新條件

蘆蕩小舟

第一章 家鄉驕傲

3 歷史交集

原文出自蘆蕩小舟網站,該網站全部原始資料來自吳荻舟家人收藏。 2017年是香港“六七 暴動”五十周年,一部頗富爭議的紀錄片 《消失的檔案》在香港和北美巡演,及後牛津出版社出版程翔著 《香港六七暴動始末 — 解讀吳荻舟》一書,此前還有2013年天地出版社出版的余汝信著 《香港,1967》一書、2013至2016年光波24的電子雜誌 《向左向右》 。以上電影、書籍和網絡傳媒從我們努力整理的家族史中引用了大量有關香港六七暴動的關鍵文獻。電影和書籍出版後,事件重新受到社會廣泛討論和關注,其中有些議論不免偏頗。吳荻舟家人希望妥善保存原始文件,供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人研究,同時通過這個網站,客觀中肯原汁原味陸續發表所收藏的孤本資料。

據說孫中山領導的廣東民國政府進行了二次革命、三次革命,都無法改變“僅有民國之名,而無民國之實”的狀況,他決定聯俄聯共,國共兩黨形成統一戰線,推動廣東革命勢力向北發展,實現國家統一,結束軍閥割據的局面。1926年7月9日開始北伐。

北伐東路軍浩浩蕩蕩進入山城龍岩街道時,父親與同學們揮動紙旗,高唱“打倒列強,除軍閥”的歌曲,列隊歡迎。秋天起,父親經常去張旭高辦事的機關走動,幫忙佈置會場、寫大字標語、歡迎會的橫額等。他和張旭高1926年前就認識,張旭高在集美讀書時,暑假回龍岩也會去九中住、玩或搞些活動。

當時父親正在讀高三,張旭高、林一株[1]見父親思想進步,多才多藝,便動員他輟學參加北伐宣傳工作。父親十分愛學習,求知欲極強,祖父幾次要他輟學經商,即使父子反目他都不從。然而,在張、林鼓動下,他離開九中走上社會,投身革命洪流。

龍岩縣誌提及,1926年10月27日革命左派[2]在龍岩城關明倫堂召開軍民聯歡慶祝大會,父親說,懸掛在主席臺前的橫額上“北伐軍蒞岩慶祝大會”九個一米見方的大字就是他寫的。1927年初,成立(龍)岩(漳)平寧(洋)政治監察署,張旭高任行政督察專員,監督岩平寧三縣政務,專員公署的招牌也是出自父親之手。父親還協助組織農民協會,農會的旗幟是在國民黨所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上加上一把犁頭。

有一次張旭高要父親填一張表,說要介紹他加入農會,後來又說是入黨,父親填了表交給他。父親記得填表之後還開過兩三次會,但是不記得會上談過什麼了,張旭高還拿了一些書給他讀,有列寧的《做什麼》,還有進步雜誌等。父親後來說:那是他“第一次直接接受黨的教育”。

1927年,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派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龍岩的國民黨右派、代理縣長杜連茹緊隨其後發動四•一五反革命政變,通緝鄧子恢、郭滴人、陳慶隆(又名陳子彬)等一批共產黨員和革命左派人士,白色恐怖籠罩龍岩。

鄧子恢早已離開龍岩,去江西中共中央工作。張旭高帶著父親和另外幾位同學從龍岩經漳州逃到廈門,那是父親第一次離開家鄉。他們時而坐船,時而徒步,到達廈門後,幾個同學一起住在龍岩同鄉開的小旅館裡。

彼時我的三叔也在廈門,但是他和父親卻不知道彼此的消息。

三叔本是一名“神童”,無論在私塾、洋學堂,一直到高小畢業每次考試也是第一名,讀過的書背得滾瓜熟,深受老師們喜愛。他也受老師們新思想和當時革命思潮影響,每逢寒假暑假回到鄉裡,就做反帝反封建宣傳,比如前面說過,哥哥(即我父親)在鄉里演說,他就寫了一篇帝國主義如何壓迫我國的文章,貼在鄉中心,由此哥倆也就受到豪紳的注意。

本來三叔想考中學,但是祖父半生受窮受苦,此時五十多歲,想他回鄉幫助守家業。所以三叔13歲高小畢業,輟學在家學種田。不過到15歲他還是離開家裡,先到鄉小教書一年,大約在1925年前後、16歲去漳州、廈門等地當學徒,最後到《江聲日報》當校對兼《迫擊週報》發行和送報員,歷時三年。他記得19歲那年,龍岩第一次大革命失敗,新羅高小不少老師逃到廈門,比如《江聲日報》副刊編輯林仙亭,主編張覺覺。他還記得,《江聲日報》和《迫擊週報》因為言論“激進”被封,陳心泉老師從廈門回龍岩,在漳平永福山腰被敵人暗殺;《江聲日報》主編張覺覺被槍擊未中,翻天窗逃逸。晚年,三叔寫字時手都在顫抖,但他還是寫下點點滴滴的回憶,他想起上小學時和哥哥同去同歸,哥哥上高中之後的事他卻什麼也不記得了。因為他們沒有在一起呀,好不容易同城,卻又不知道彼此的消息。

(當時的“入黨條件”,2016年攝於閩西革命歷史博物館。)

蘆蕩小舟

香港六七暴動,吳荻舟生平,吳荻舟研究,為甚麼吳荻舟成為”香港守護神” ,家族史——吳荻舟家人收藏的原始資料

More from 蘆蕩小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