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自蘆蕩小舟網站,該網站全部原始資料來自吳荻舟家人收藏。2017年是香港“六七 暴動”五十周年,一部頗富爭議的紀錄片 《消失的檔案》在香港和北美巡演,及後牛津出版社出版程翔著 《香港六七暴動始末 — 解讀吳荻舟》一書,此前還有2013年天地出版社出版的余汝信著 《香港,1967》一書、2013至2016年光波24的電子雜誌 《向左向右》 。以上電影、書籍和網絡傳媒從我們努力整理的家族史中引用了大量有關香港六七暴動的關鍵文獻。電影和書籍出版後,事件重新受到社會廣泛討論和關注,其中有些議論不免偏頗。吳荻舟家人希望妥善保存原始文件,並通過這個網站,原汁原味陸續發表,供所有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人研究。
【蘆蕩小舟 第七章四清運動 6諸樣不懂 上】
這次集訓一共8天,從1965年的2月16日到23日,24日回村。動員、學文件、聽報告,討論形勢,討論工作方法,談體會談感想,總結,提意見,日程緊湊,看上去不是很順利,父親吳荻舟甚至大為感歎:“諸樣不懂得”,“天!為什麼偏聽偏信到如此呢?”“為什麼黨內也有這樣不講理的人?”
(圖一:父親感歎”諸樣不懂得。”)
第一天聽江蘇省長歐陽惠林報告後討論,父親表示:“把引起思想混(亂)的原因推到人民文化低,不識字等,沒有把責任負起來。”(2月19日)
第二天又聽了彭真在北京市四清工作隊、貧下中農代表會議上的講話和江渭清在分團部的講話記錄。三個講話討論了兩天。正如集訓動員時父親所寫的,不論有什麼好的學習方針,問題在於如何聯繫實際。
各種矛盾凸顯。
2月21日晚上,總結前一段工作的時候,“張明聽到我提工作上有片面性,沒有把政策完整地交代給群眾和幹部(主要是對幹部形勢的估計),她未讓我把話說完(剛才開始),就說我是右傾,並說,有青年告訴她,我與王正和談時稱了‘50'個同志,也叫工作隊員倒水給他喝。”
王正和是當時的生產隊長,查出有“四不清”問題,不過定案後錯叫他退賠二三十斤糧,他曾叫冤。父親春節回北京前和他談話,告訴他如果群眾確認,可以考慮建議民主分配小組發回(錯誤叫他退賠的部分)。
群眾已經察覺錯誤,父親也已經告訴張勳南核實後可以不要他退賠。就是這樣一件工作上的事,也已經合情合理處理,父親不解,這與稱他“同志”有什麼關係?他又不是敵人。這樣正常的做法,卻有人暗地裡數他叫了多少聲“同志”,打小報告,片面彙報王正和”四不清”的問題,而“領導”也不給機會解釋,一些年輕幹部喝罵”四不清幹部”,“凶”他們,被父親阻止,由此就說父親態度軟弱,令四不清幹部“翹尾巴,要倒算”。
還有人打小報告說父親某天傳達檔讀了很久,父親寫道:“實際我讀完後還和他們談了兩隊間關於大壩水利的問題,提出了三個解決的方案。為什麼不瞭解清楚呢?我不會因此影響工作,也不為此和她們鬧,問題是想到為什麼黨內也有這樣不講道理的人,我難免想到她們只以為自己全對,一貫正確。”這好像是很小的事,可是很小的事也會被拿來上綱上線,還有些人陰陽怪氣,父親也不知道他們指的是什麼。父親承認自己“對黨內鬥爭的做法,分寸抓不好”。(2月21日)我想,這個大概才是癥結。
聽了彭真對17級以上幹部的講話,父親評:“好極了,對當前四清工作上亂得帶方向性的錯誤,說得很清楚。‘浮動亂鬥’,不要轉嗎?”
不過父親也有納罕的部分,“聽來不大對勁,但也說不上來”,“我總覺得,全國不平衡,還是要從實際出發。”父親說:大澗子工作隊“不像彭真同志說的’二八開’。但個別問題是存在的。作為教育的鬥爭是必要的,但像鬥敵人那樣的鬥爭是要不得的,除非他已叛黨。”父親向包振英建議:“最好聽過的同志學習一下。也有不那麼對勁的,要澄清。”
做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研究不容易,至今有很多“禁區”。只有非常認真、好奇的人才會千方百計尋找真實的原始資料。本故事幸運地全部資料來自吳荻舟家人收藏,經按照時間和事件的發展整理,再現了中國近現代普通農民、工人、市民和知識分子自清朝末年、辛亥革命、民國初年以至整個民國時期的遭遇。民國教育、民國工業、民國時期社會的動蕩、國共合作;中共在香港的工作、大陸的四清、文化大革命、文革後等等都有涉及,時間跨越近百年,彌足珍貴。
如果你也對以下內容有興趣,可以點進去看更多:
- 香港六七暴動原始文獻;
- 吳荻舟生平;
- 建立家族樹和家族史(得到最多拍手的文章);
可以關注我們的內容,多交流,也請幫忙把網址廣傳於對該話題有興趣的史哲研究朋友。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http://1967.hk.com on June 2,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