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原文出自 蘆蕩小舟網站,該網站全部原始資料來自吳荻舟家人收藏。 2017年是香港”六七 暴動”五十周年,一部頗富爭議的紀錄片 《消失的檔案》在香港和北美巡演,及後牛津出版社出版程翔著 《香港六七暴動始末 — 解讀吳荻舟》一書,此前還有2013年天地出版社出版的余汝信著 《香港,1967》一書、2013至2016年光波24的電子雜誌 《向左向右》 。以上電影、書籍和網絡傳媒從我們努力整理的家族史中引用了大量有關香港六七暴動的關鍵文獻。電影和書籍出版後,事件重新受到社會廣泛討論和關注,其中有些議論不免偏頗。吳荻舟家人希望妥善保存原始文件,並通過這個網站,原汁原味陸續發表,供所有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人研究。
蘆蕩小舟
第八章 一九六六
5澳門事件
北京的國務院宿舍大院因為名人如雲,很多大人受到衝擊,至今發小們仍在回憶誰家被抄,誰的父母自殺,誰家孩子打死人,抓起來了,誰曾半夜逃到鄰居家躲避追捕。我還記得半夜三更院子大鐵門被砸得山響,各派紅衛兵包圍大院抓人批鬥, 我們只敢躲在窗簾後面張望。
下面是宿舍髮小們的一些難以證實的可怕回憶:
1966年8月份一個下午,一名和善的老奶奶低著頭站在宿舍辦公室門口臺階上,鮮血從她花白的前額上流下來,她是大院髪小的姥姥,也是大院居委會的文化教員,據說她向居民大媽們宣揚了三家村的燕山夜話。我們的一名同班同學(小學六年級)手裡拎著一條軍用白鐵頭帆布紋武裝腰帶,站在可憐無助的老人右手邊。後來這名同班同學說:“那時我們還未成年,難免做一些錯事,蠢事,現在回想起來真是後悔不及!”算是認錯吧。
1967年春天一個下午,35中紅衛兵頭子(住本院,姓沈)帶領七、八名紅衛兵,“代表”西城區紅衛兵到院子裡來組織群眾大會批鬥”大叛徒”包惠僧(一大代表、後退黨,歷任內務部研究員、參事、國務院參事)。會場就在我家樓下露天戲臺,會上發言、大喊口號的幾名家屬老太太還動手打了包惠僧幾個嘴巴子。沈一看形勢不好控制,趕緊宣佈散會。回憶者記得包的老伴眼神焦慮站在後面馬路邊上,他說一輩子也忘不了她的眼神。
院裡最先因被批鬥不堪折磨自殺的是2組的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長李琪。然後是也住2組的國務院參事陳達邦,他是抗日英雄趙一曼的愛人、長征女紅軍陳琮英(開國中央五大書記任弼石的夫人)的哥哥,曾在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老黨員。再有是住19組的一機部汽車局彭局長,不堪被造反派折磨在單位跳樓致死。
16組一位髪小的母親從四樓跳樓自殺身亡。
10組閻寶航曾任遼北省人民政府主席,外交部條約委員會主任,全國政協常委,1967年11月被抓,68年5月在審訊中遭腳踢、毒打,陷入昏迷,送院死亡。他老伴高素是大院居委會委員負責到各家查衛生。其兒子閻明復任過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89年後降職使用,到民政部當過副部長,當過中華慈善總會會長,可能還在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當過社長。
不過在當時,我並不知道這些事,母親一再叮囑我和二哥、妹妹不要出去惹禍。
當然,除了“受衝擊”,這個大院本身的能量也是很大的。髪小們記得,文革一開始,大院裡不少大哥哥大姐姐從學校拿傳單回家,比如《三論無產階級造反精神萬歲》等等。大意是天下是革命者的天下,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做誰做。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我們就是要砸爛一個舊世界,建立一個紅通通的新世界,等等血統論的內容,應該和這個大院的孩子本身的優越感很有共鳴。孩子們接受影響、擴散影響,打倒別人的父母,然後自己的父母也被打倒,一朝當上“西糾”、“聯動”,沒幾天又被抓被關,飽嘗翻雲覆雨的滋味,很多發小的人生都顛三倒四。最後有多少人反思,多少人回歸正常人,不得而知( “西糾”即首都紅衛兵糾察隊西城分隊,聯動由幾個紅衛兵糾察隊後來組成。成員都是“根正苗紅”的幹部子弟。“西糾”成立於1966年8月25日,背後有國務院總理周恩來通過當時的國務院秘書長周榮鑫和北京衛戍區進行的支持,意在通過這些紅衛兵糾察隊維護當時已經出現混亂的秩序。當時各中央國家機關及北京市委受到衝擊,領導遭受批鬥,黨和政府的工作部分陷於癱瘓。1966年8月以來,北京因紅衛兵大規模進行抄家、批鬥等行動造成大批被迫害人員的傷亡。此外,外地來北京的紅衛兵增加也需要有相應的組織負責維護秩序。但紅衛兵糾察隊也和當時幾個月內的其他各類紅衛兵組織一樣,對舊人員(指1949年前曾為中國國民黨、中華民國政府、中華民國國軍、軍統及中統等特務組織等工作過、1949年後留在中國大陸並被新的黨政軍機關或企事業單位任用的人員)、各級學校教職員、有所謂“歷史問題”的知識份子等等及上述各類人員的家庭成員進行抄家、毆打、刑訊等,造成了“血腥事件”。隨著文化大革命的進一步深入開展和毛澤東攻擊矛頭的轉移,部分原掌握實權的各級幹部被有針對性的打倒、火燒、炮轟等等,一些幹部子弟感覺到了形勢的變化,意圖抵制對老幹部的衝擊。聯動就是他們貫徹這一思想的新組織,1966年12月5日,首都中學紅衛兵聯合行動委員會正式宣告成立。)
我家多次被“抄家”,與香港沾邊的證件和照片大多被沒收或被毀,古典音樂的黑膠唱片只餘一地碎片。父母吩咐我燒書,那都是家裡收藏的中外名著、民間故事和童話,分門別類裝在精美的硬殼紙盒裡。我坐在廚房一角,身後是一座“書山”,燒煤球的大灶燃著熊熊火光,看一本燒一本,看一本燒一本,幾天才把它們燒完。在後來漫長的歲月裡,它們偶爾會閃出來告訴我:“你知道這個故事”,僅此而已。由於當時囫圇吞棗,我不但不記得作者、出版社和年代等等基本信息,連故事也常常混淆。所以我從來不敢“掉書袋”,雖然後來又看了很多書,但是總覺得自己知識結構有缺陷。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http://1967.hk.com on July 13,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