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自蘆蕩小舟網站,該網站全部原始資料來自吳荻舟家人收藏。2017年是香港“六七 暴動”五十周年,一部頗富爭議的紀錄片 《消失的檔案》在香港和北美巡演,及後牛津出版社出版程翔著 《香港六七暴動始末 — 解讀吳荻舟》一書,此前還有2013年天地出版社出版的余汝信著 《香港,1967》一書、2013至2016年光波24的電子雜誌 《向左向右》 。以上電影、書籍和網絡傳媒從我們努力整理的家族史中引用了大量有關香港六七暴動的關鍵文獻。電影和書籍出版後,事件重新受到社會廣泛討論和關注,其中有些議論不免偏頗。吳荻舟家人希望妥善保存原始文件,並通過這個網站,原汁原味陸續發表,供所有對這段歷史有興趣的人研究。
【蘆蕩小舟 第六章 初回北京 2東深工程 中】
國家計劃委員會從援外經費中撥出3800萬元人民幣作為這個項目的專款。父親負責後勤協調保證工作,曾召開會議,詳細說明香港水荒嚴重情況,香港同胞生活狀態。與會各方聽後都很重視,理解問題迫切程度,紛紛保證按時按質完成工程,結果,提前兩個月完成了原定一年的工程,徹底解決了香港用水困境。
在1983年重游深圳水庫時,父親寫了一首《東深供水工程紀事歌》,對當時的情況做了簡短回顧:
1963年香港、九龍大旱,供水維艱。適值周總理視察南方各省,聽了廣東省省長陳郁同志的彙報,即決策引調東江水濟港,數萬民工,日夜奮戰,感人事蹟甚多,施工期間,曾遭九次颱風襲擊。當時我在國務院外辦工作,被指定負責聯繫調運各種物資,時值三年困難後,僅開過一次提供設備的有關部門會議,但均能按時保質保量供應。工程原定期一年,提前兩月竣工,徹底解決了香港用水嚴重不足情況。香港之日趨繁榮,實有賴於此。為紀念此一重大工程,曾建”勞樂亭”於深圳水庫公園,由董必武親錫嘉名,並拍攝巨型紀錄片《東江之水越山來》以志其盛。今香港歸還有日,緬懷周總理決策之功德及勞動人民之壯舉,作俚歌一闋,用記其事,並懷念周總理。
鴉片戰爭割香港,百載匆匆成既往。
於今華夏慶中興,簽約歸還喜在望。
老來靜坐憶從前,時在一九六三年,
香港九龍遭大旱,水庫溝渠絕水源。
茶樓浴室皆歇業,工廠停產不冒煙。
建醮誦經有何用,依然赤日燒藍天。
巨輪運水珠江口,水程何長水何少,
四天放水四小時,紛紛棄家離港走。
港粵相連唇齒依,祖國豈能坐相視。
大哉仁智周總理,決策引調東江水。
低水高流任務艱,渠長八十三公里。
提水工程分八級,水位提高五十米。
數萬民工齊奮戰,酷暑嚴寒都不憚。
風餐露宿頂狂飆,吃盡辛勞無埋怨。
風狂雨驟惡浪呼,堤壩危急在須臾。
幹群爬行上險口,人牆屹立大災除。
“百日壩”成清庫底,巨榕碉堡殊難移。
司機冒雨運炸藥,韶關千里一宵回。
感人事蹟不勝辭,”飛車姑娘”最出奇,
獨架板車運泥土,下坡疾駛迅如飛。
當時我正預其事,調撥物資任聯繫,
有關單位同協力,總共只開一次會。
各負其責不推諉,物資供應源源繼。
工程原定整一年,提前兩月即供水。
《東江之水越山來》,港民相慶笑顏開。
一年辛苦萬年福,香港繁榮實賴哉!
籲嗟兮!總理逝世十余載,豐功偉績春長在。
但願今後任何施工都如此,庶幾鬍子工程從此止。
勞樂亭前發浩歌,佇看港澳回歸一統好山河。
文匯報在父親去世一周年時刊登了這首《東深供水工程紀事歌》以作紀念。
我有父親1985年3月11日給李清文和3月15日給張宏光的函稿[1] ,父親在其中提及香港缺水的嚴重程度和該工程施工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