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開始連載家族史紀實文學《蘆蕩小舟》,不時會遇到同樣想為父母長輩寫傳記或者做口述史的朋友問:“如何寫家族史?”我寫這篇心得,算是統一回應想記錄歷史、記錄生活、記錄真實親情的各位朋友。我是學工的,語文課只上到小學,沒有受過寫作的訓練,更遑論歷史研究。做工程師,科技翻譯、編輯,出版管理,最多擴展到文學翻譯,短篇童話寫作等等,這是第一次寫長篇紀實文學。如果有專業寫作導師看到,請多多指教。
為所有正在寫家族史和準備寫的朋友鼓掌!
(連載越長,目錄的需要便越突出,可是Medium沒有目錄頁功能,又只能有一篇文章置頂,我只好在這篇置頂文章裡加上蘆蕩小舟目錄鏈接。)
正如《蘆蕩小舟》所寫,我的父母留下大量文字資料,屬於原汁原味中國近現代歷史事件真實孤本。如何把它們整理出來?什麼體裁適合敘事?第幾人稱容易生動表現不同體裁的原始材料?是按事件整理?還是按時間整理?如何方便表達我的感情等等。我嘗試了不同方案,最終定下《蘆蕩小舟》如今的體裁、方向和人稱等,當然每一章節也是幾易其稿。
簡單來說,我用的是“時間軸”寫家族史五個步驟。
步驟一
整理資料:
父母有沒有收集保存舊物的習慣?比如書信照片日記家譜戲票存根車、船、飛機票等等?騰出一個空間,比如一張桌子,一面墻。在A4紙上寫上時間作為標籤貼到墻上,比如童年時期;青少年時期;求學,大學畢業;工作;成家;中年;老年等等,這就形成一個“時間軸”。你也可以以一年、五年或十年為單位。然後把手上已有的資料按時間軸順序擺放。如果上網查到資料,也要列印補充到已有資料堆裡。這個過程可能要反復幾次,一次理不清就反復整理。
(上圖正中是一本1430頁的幹校日記,右手邊靠墻是按“時間軸”整理的資料。)
步驟二
查詢走訪:
如果父母健在,就逐年問父母,比如xx年你在哪裡?xx事件你有沒有經歷?用紙和筆隨時記下父母的隻言片語也是一個有用的方法。或者訪問所有親戚,能找到的人,健在的,聽說的。見每個能見到的親戚或有關人士,問:“告訴我你知道的一切”,同時做記錄。可以走訪老家,到父母去過的地方,那裡是富有還是貧窮?當時他/她在哪裡吃飯?購物?運動?就讀?工作?這樣慢慢把資料湊齊。比如我想知道父母出生時他們的家鄉分別是什麼環境?我查閱了縣志、市誌,知道了老家在民國初期民族工業萌芽情況和當地土匪軍閥橫行的情況。我回父親的老家福建和母親的老家安徽走訪。既得到新的資料比如族譜,也實地體會歷史人文,拍照用在故事裡。
步驟三
深入跟進:
根據問到的線索,手上有的信件,日記等,查找同時期的報紙或者書信,見更多的人,上網查,到檔案館、圖書館查。比如查當時的報紙,有沒有報道社會上發生了什麼事件,問學校裡會不會保存了他的學號、成績報告、畢業資料等。《蘆蕩小舟》第二章關於母親的很多內容是與西方教會在中國的發展和影響有關的,我在母親的老家找到她曾經受洗的中華基督會教會,獲得贈書《脂油集》,瞭解到當地教會的歷史,也和從未謀面的親友們相認,瞭解到母親原生家庭的情況。
步驟四
細節研究:
哪怕是從一張褪色變黃的老照片,也可以“讀”出很多細節,照片中的人物穿的什麼?衣衫襤褸還是光鮮?拿著什麼或者在做什麼?面露疲態還是笑容燦爛?相片裡的環境、物品如何描述?同框有誰?都是什麼人?能不能找到他們或者他們的後代?如果有一些組織機構的線索,就直接去信查詢。比如船票、機票,比如他們服務過的工會、公司。有一些機構的資料檔案是十分齊全並公開的,還有舊物網,幾十年上百年的報刊雜誌明信片都可能找到,說不定你會很有驚喜。我在舊物網上找到八十年前父親寫的一篇文章:《從國際法看中日戰爭》!
步驟五
動手寫作:
資料多的可以逐年逐月逐日詳寫,資料少的可以按階段略寫;不斷修改補充。在Medium.com等平臺寫作的好處之一就是即使已經發表,仍可以隨時更新。實體書就不一樣,香港天地圖書出版的《香港,1967》,紀錄片《消失的檔案》,香港牛津出版社出版的《香港六七暴動始末 解讀吳荻舟》裡大量引用了我父親的遺文,後來再發現新資料,即使我授權他們使用,也很難再加進去。現在網上可以查到很多東西,有e文庫,大量舊檔上載,也有別人寫的文章,但是千萬不要盡信哪一個權威,要多看幾個網站作比較,也不要照抄別人的東西以免構成侵權。我遵循的原則是不虛美,不隱惡,更不要無中生有。不想說的可以不說,但不要亂說。讀者有不同意見也很正常,不必顧慮太多,不過這屬於另一篇文章的內容,在此就不多說了。
這五個步驟當然會有先有後,但是先後的界限不是截然分開,需要交叉進行,反復進行。
祝大家有個好開始!
如果你也對以下內容有興趣
- 中國近現代史;
- 香港六七暴動始末;
- 吳荻舟;
- 建立家族樹和家族史;
可以關注我們的內容,我們可以多交流,也請幫忙把網址廣傳於對該話題有興趣的史哲研究朋友。